理论研究

课文标题探究促进阅读教学

作者:    日期:2015年03月31日 00:00    点击:

文章的标题往往被称作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内容精要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标题往往能折射出文章的内容,能使人从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精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对待文章的标题,进而思考如何通过标题探究来带动整节课的教学。

品味标题的魅力

首先需要搞清标题和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文章标题可以作为理解文章内容的线索,如《背影》、《台阶》等;也可以是有关文章主题的中心事件,如《大雁归来》、《再塑生命》等;还可能与主人公的姓名或者性格特征相关,如《藤野先生》、《海燕》等;抑或是文章的主旨或体现其主旨的词语,如《敬畏自然》、《雷电颂》等。由此可见,标题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的不能忽视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分析标题含义后,对照题目,引导学生预测内容。例如,看到《敬畏自然》这一标题,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猜测: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怎样去敬畏自然?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学生这样猜想:罗布泊位于何处?为何会被称之为仙湖?为什么又用“消逝”这个字眼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看了《旅鼠之谜》这个标题后,学生通常想:旅鼠长得什么样?生活习性怎么样?它们的身上会有哪些奥秘呢?看了《大雁归来》一课的标题,学生会想:大雁于何时归来?它们的生活习性怎样?《喂,出来!》这个标题好像是一个人的喊话内容,学生进而想,什么人在喊话?为何会有这样的喊话?喊话起到什么效果?学生的思路不受拘束,相关的猜测也可能不尽相同。一旦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了诸多的疑问和猜测,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主动利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测,再进入课本去印证。

通过几个环节带动阅读教学

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由想象、联想开始,是以阅读引导为主并辅以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课堂活动可通过几个环节贯穿起来。

鼓励猜想。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展示标题后,首先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推测作者可能写的内容。进而质疑“为什么作者写端午节不着重写粽子、划龙舟,而是写鸭蛋呢?”然后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倾向是什么。

换位思考。接下来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教师可这样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家乡的端午节?”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对文章的种种推测统一集中起来,旨在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猜测明晰化。表面看来,这样的提问似乎游离了主题,实际上却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它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使他们对文章谋篇布局的认识有所提升。

印证猜想。让学生带着推测与预设,自主速读课文,走入文本。在《端午的鸭蛋》一课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端午的鸭蛋念念不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透过语句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合作探究。学生完成了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或师生对话等形式,来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

标题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从标题猜读的实效来看,它可以使学生紧追作者思路,在阅读中正确把握主旨,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正确恰当地理解标题,有助于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把对标题的猜想当作课堂导入的方式,由此引来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教师后面的阅读教学自然会得心应手。

总之,从课文题目入手,训练学生巧解文章标题,并在解析标题方面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与思维发展。(作者徐珩,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第七中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