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

湖北黄石西塞山区:以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    日期:2015年03月25日 00:00    点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这首千古名句,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美丽的西塞山区。

面对教育均衡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教育人立足区情,从区域整体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努力实现高位均衡发展的教育强区梦想。

建章立制,护航课改

在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山西太谷县课改的基础上,西塞山区教育局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出“6+3”高效课堂模式。“6”指悟、述、导、研、展、评的高效课堂操作的关键要点,“3”指课堂上要做到动、静、信(信息技术)融合。

刚开始,很多学校对课改持观望态度,并没有在实际中推行。为了调查了解课改的真实情况,推动校长投身课改,一天晚上,局长彭晓凌给校长们来了个“突然袭击”,发短信要求他们“明天早上7:45以前到××校听课”。

尽管事先毫无准备,校长们还是一早来到了××校,发现彭晓凌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校长们被分成3组,抽签听了3节课,这3节课依然是传统的课堂。彭晓凌没有批评,只说了一句:“实施高效课堂需要责任、担当和良知。”校长们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要积极行动,准备编印学案、师生培训、建立制度等。

制度规范是推动学校进行课改最重要的保障。为此,教育局先后出台了《西塞山区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多项规章制度,各区属学校也相应制定了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制度和方案,为课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制度规范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评价制度。西塞山区教育局注重以科学评价来定位课堂教学,引领教师研究课堂。区教研室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方案,从课标把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投入状态、教学时间控制、课后学生问卷调查满意度、学生成绩测试等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制度再好,没有落实等于零。教育局通过检查考核督促课改,区督导室将课改推进工作,纳入校长绩效考核和学校年终考核。

“要在课改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彭晓凌对记者说,在课改中,教育局只是在大方向上引领,绝不能包办、取代校长,要给校长办学自主权。“不怕校长有个性,最怕校长没思想。什么事情都要等教育局来告诉他们怎么办,教育就死了。”

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很多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课改策略和路径。

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喜欢课堂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课改需要以德育作为支撑。湖滨路小学用德育“点亮”高效课堂,推行阳光“储蓄”,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学校德育处组建了“好习惯银行”机构,从抓细节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了以“五自”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模式,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服务、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实践、自主评价。

为了让学生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欣赏,树立“组荣我荣,组衰我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学校实行“小组捆绑评价制度”,将课堂表现评价作为一大板块,占“好习惯银行”储蓄分值的50%。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学校每月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对优秀学习小组和“阳光团队”进行表彰,促进了小组合作竞争氛围的形成。另外,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优秀学习小组经验交流会”,让优秀小组长和组员代表走上演讲台,给全校学生宣讲自己在高效课堂中的学习体会和经验。

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马家嘴小学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之路,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校长卫才友说。

学校围绕现有教材制作了一批微课程,在内容上求“活”,既要源于课本,更要高于课本。内容的编排要灵活,可以适当地跳出课本,做到既是基础的补充,又是拔高的拓展;在时间上求“短”,要求在短时间内讲清楚一个知识点或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以免产生视觉疲劳,引起学习厌倦;在方法上求“趣”,力求删繁就简、新颖有趣,主要讲清楚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把学习融于游戏之中,开发了“游戏闯关百分百”软件。学生在完成了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前提下,或者在提前掌握了该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进行这项游戏测试。游戏闯关的研制遵循题型简单、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等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喜好,可以自选闯关内容,凡是已经学会了的,自己掌握得很好的,可以跳过。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同学习、同闯关,在游戏中对孩子进行辅导和指导,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马家嘴小学只是西塞山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改和整体教育质量的一个案例。目前,全区有10所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活动实践基地,5所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技术现代化学校。

抓住关键问题,提升教师能力

沿湖路小学在课改中抓住“关键问题”,通过“关键问题”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教师以‘关键问题’为核心设计学案,在课堂教学中把‘关键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标杆’,让学生在‘关键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和归纳,并在探索和归纳的过程中领悟知识,提高能力。”校长王玲对记者说。

重视“关键提问”,使教师们改变了一问一答“牵牛鼻子”式的提问方式,克服了“满堂问”的弊端,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抓住教师能力这个核心,推进备、教、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的常规管理。学校还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课堂诊断,从课程内涵、过程目标、学生参与、课堂气氛、学习方式等9个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让教学研讨活动由粗放式走向精细化,真正使课堂研究“落到了点子上”。

课后,教师通过回忆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反思课堂中的细节、情境和思维碰撞,结合课堂诊断,再对比课前设定的目标,就会清晰地找出制约自身发展的症结,调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这样的校本研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提升教师对课改的把握能力,黄石十七中为教师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引领他们“课前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学案,课中聚焦学情、灵活实施调控,课后及时反馈、完善生本两头”。

在教导主任、语文教师刘仁健的课堂上,记者看到,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自学、思考、交流、研讨,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领、指正、补充、点评、提升。

学校以“小组展示”与“师生点评”作为切入点,重构“讲台”的内涵与外延。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聚焦展示与点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由此走出了负效、无效、低效的怪圈,开始走向高效,课堂教学面貌、师生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黄石十七中位于城乡接合部,原来是一所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近两年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在西塞山区,类似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在区教育局的引领和支持下,它们从不同角度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质量,从而促进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中国教师报)

关闭